对David F. Sandberg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吗?如果提到两部挑战感官神经的恐怖片《鬼关灯》、《安娜贝尔:造孽》,或是充满人性的幽默英雄电影《沙赞!》,或许你会比较熟悉,而这些正是出自导演David F. Sandberg之手。
事实上,早在Sandberg完成这三部大银幕作品之前,他就以另一个身份——YouTube上的ponysmasher,拍摄“去一趟IKEA就能搞定”的超低预算恐怖短片系列,也分享许多相关的幕后视频制作经历。本文将整理David F. Sandberg亲自归纳,关于他一路从独立创作的拍片人,晋升为好莱坞导演,当中的8个心境转变、体悟与建议,和读者分享。
01角色越多问题越棘手
Sandberg认为有一堆角色互动的《沙赞!》(Shazam!)最难处理
“角色越多,问题越棘手,不管是走位还是镜位安排,你会需要很多补充镜头。”
Sandberg早期拍摄的短片,主角都是自己还有老婆Lotta,开始执导长片作品之后,角色数量也随之增加,他以最基本的对话镜头做举例,表示那一点也不是轻松的事:“当A要与B对话,你需要一组补充镜头;接着A跟C对话,你又需要另一个镜位,就在这时D也加入,一瞬间,全都是镜位安排。”Sandberg提及了《沙赞!》结尾,游乐园大战那场戏,有整整14个角色要互动,他甚至要先制作俯视模拟图,才能确实掌握这场戏的动向位置。此外,也要注意突然切换至某个单一角色的镜头时,要适时让其他角色出现在画面中,哪怕只有一小部分,以避免画面太过单薄且突兀。
02 声音比画面更重要
拍摄短片时期,David F. Sandberg就是自己的“拟音师”
“想像一下,如果你必须用其中一种方式看完整部电影,
你会选择哪一种(烂画面好声音/烂声音好画面)?”
也许你会认为,对一个拍恐怖短片起家的导演来说,常会以声音营造氛围,因此这样的说法从Sandberg口中说出似乎有些偏颇,但他用两段同样的画面来说服观众:一个画质低落但声音清楚;另一个声音糟糕画质优异,哪个让你更不想看完影片?
结果显而易见,音质极差的那一段,确实更影响观影体验,但Sandberg也解释,即使不现场收音,声音在后制处理上也相对比其他项目省时省力,因此还是以拍摄为优先,只是别忘记声音的重要,他开玩笑称:“录下好的声音也许不像拍出好画面那么『性感』,但确实是再重要也不为过的事。”
03 解析度的影响不是很大
《鬼关灯》(Light Out)是由Sandberg拍的同名短片发展而成
“你有怎样的画面,比你有多少的解析度,重要太多了。”
Sandberg承认自己当初在拍短片时,也非常在意解析度的问题,认为一定越高清越好,而且不想在后制上做任何感觉会影响画面品质的调整;但拍过三部好莱坞电影后,他认为解析度绝对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。
毕竟现在后制能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,加上荧幕显示器、IMAX等技术革新,对影像呈现的要求已经不只是“清楚”,更重要的反而是对比、尤其明暗部份的细节表现(例如HDR),是否能让影像更为“锐利”。Sandberg也澄清:“我并不是说如果你有那种解析度8K之类的摄影机,别用来拍摄;我只是想表达如果你没有那种设备,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。”
04别忘了拍片的紧迫感
“确实思考自己一开始想做什么,接下来要做什么,并且跟演员沟通,
这是很基本,却偶尔会被人忽略的事情。”
原本在自己家里独立创作,后来到好莱坞的大型片场,与更多演员、剧组人员合作,Sandberg确实经历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——工作上的急迫感。低成本独立拍片时期,往往有了想法便马上付诸行动,整个过程是快节奏、充满能量的;反之,在大视频制作的拍摄现场,则多了许多“等待”。
“在拍片现场,有很多时间都在“等”。你坐在那等,演员们也是如此,那种情况很难维持活力,很容易忘记自己在哪、想做什么。”Sandberg表示,有时甚至是看到剪出来的画面,才惊觉:『她为什么没表现得更害怕?』或者『他们怎么没跑起来?』之类的问题。因此他提醒,永远都要保持拍短片时的急迫感与活力。
05 做好做满做超过
《安娜贝尔:造孽》(Annabelle: Creation)
“有时候你必须做得夸张一点,才能刚好达到你本来预想的结果。”
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,但就像是当下拍摄时,你可能觉得某个运镜做起来好像很疯狂,而实际呈现的画面看起来却稀松平常,Sandberg表示:“我鲜少在剪辑阶段时,说出像是『我觉得这个应该小一点,别那么极端』之类的话,情况往往相反,我总希望能更多更大更夸张一点。”
他提及第一次看到《安娜贝尔:造孽》在现实中的那栋房子时,还觉得有点太特色鲜明、太“提姆波顿(注1)”,结果拍完看起来也没那么夸张,就只是一间怪怪的老房子;因此处理房子灯泡爆破一幕,他特别要求特效人员要来场“麦可贝(注2)”式的爆炸,以达到“一般”的效果。
注1:Tim Burton,风格黑暗怪诞的鬼才导演
注2:Michael Bay,以惊人爆破场面闻名的导演
06结尾是成败关键
“不好的结局,足以抹煞你前面做的几乎所有事。”
关于这点,Sandberg以自己的长片处女作《鬼关灯》为例,他表示在试片的时候,观众反应非常热烈,最后得到的分数却不怎么样,后来才发觉,原来观众并不喜欢结尾。
“我们有点拖太久,试着呈现太多内容。”Sandberg说。为此,他们举行另一场试片,放了剪掉后面整整五分钟内容的版本,评分果然窜升至高点。他也认为一个好的结局,能让观众接受很多事,哪怕前面剧情很拖、很多地方没那么完美,观众都可能因为一个好结尾,而喜欢这部作品。
07初剪版本肯定会让你觉得糟
Sandberg目前唯二恐怖长片作品,都是由恐怖大师温子仁监制
“我跟你保证,那绝对不是真的很糟,至少不像你想的那么糟。”
在首度执导长片《鬼关灯》时,Sandberg就已经被制作人告知,肯定会觉得初剪版本是“垃圾”,他也承认即使如此,第一次看还是认不住说:“我知道其他导演肯定觉得这是垃圾,但...这真的是垃圾。”
不过事后他也理解,这都是大规模大制作必经的过程,初剪版本只是雏型,一定需要花时间去整理、修改,要给这个版本一些“按摩”,做更多不同的尝试,才能得到更好的成果。因此,不要第一时间否定自己的作品,花心思去想要怎么修改才更实际。
08失落感无可避免
Sandberg的老婆Lotta Losten,是他“超低预算恐怖短片系列”的最佳女主角兼工作伙伴
“拍片最棒的时刻,就在你还没完成它以前,也就是前期。”
Sandberg认为,还没拍任何画面之前,任何作品都有有无限的可能,甚至可能是影史最佳之作,但开始拍摄到一半之后,就会迎来第一个“失落”:“现实会让你知道:『好吧,这也许不是世上最棒的作品。』事实上,那可能甚至跟我心中想的完全不一样。”
接着第二个“失落”,就是千辛万苦完成拍摄之后,却看到前一点提及的“初剪”版本,陷入与现实妥协、试着努力修改出最好版本的挣扎之中;最后一个“失落”,就是完成作品之后。因为一切为了拍片而努力的生活模式即将改变,一切又得回归从前,仿佛一个重要的目标与生活重心消失了。
当然你也许会成功,会赚到更多钱,但是作为拍片人会有失落感可能还是无法避免,因此要学会接受并处之泰然。“我单身、没工作、没钱,还住家里,好莱坞像是另一个星球的东西,根本不可能发生。”Sandberg也坦言自己20岁左右的生活一团糟,甚至要服用抗忧郁药才能度日,所幸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,才能与老婆Lotta相识并合作拍短片,一路拍到好莱坞卖座长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