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备运用:手机/单反拍摄优先使用稳定器或三脚架防抖;弱光环境调低ISO(≤800)减少噪点,光圈优先模式(f/2.8-f/5.6)平衡景深与进光量。
构图与运镜:人物对话用“过肩镜头”增强空间感;动态场景采用“跟随镜头”+广角(24mm)突出主体;固定镜头遵循“三分法”,主体置于交点避免画面呆板。
光线控制:室外用反光板补面部阴影,阴天拍摄柔化光线;室内主光45°侧打,LED灯+柔光箱模拟自然光效,避免直射顶光造成“鬼脸效应”。
声音与细节:外接指向性麦克风(如RODE)减少环境杂音;同一场景多角度拍“覆盖镜头”方便剪辑;场记记录光圈/焦距参数保证镜头连贯性。
低成本妙招:白色泡沫板替代反光板,手机APP(如Filmic Pro)手动调色温;利用车窗/滑板模拟移动镜头,日常物品(玻璃杯、窗帘)作前景增加层次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