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片导演与商业片导演PK,总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。
毕竟两者坐标系不同,要是在同一个坐标系里,艺术片导演PK艺术片导演,商业片导演PK商业片导演,也许还有可比性。
如果是陈凯歌PK郭敬明呢,如果不是《演员请就位》这档综艺,会有人说“疯了吧,郭敬明那两把刷子还敢比?”
两人不但比了,郭敬明还赢了。综艺节目要的就是这种效果,陈凯歌赢郭敬明很正常,郭敬明赢陈凯歌才能上热搜。
在第六期《演员请就位》中,陈凯歌、李少红、赵薇、郭敬明四位导演各带7位组员进行“导演互拍”。
节目组很聪明,既然没法比较,不如互换作品,拍对方的作品,不就可以PK了么?陈凯歌选了《悲伤逆流成河》,郭敬明选了《妖猫传》。
其实这种机制很有意思,导演如何在对方的作品中融入自己的风格很考验导演的功力。
陈凯歌与郭敬明的对决是中国电影“极”与“极”之间的较量,一个是中国唯一获得金棕榈的导演,五代导演之光;一个是曾经最火的畅销书作家,写而优则导。他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天差地别,创作理念更是不一样。
他们二人的工作方式第一次公开在公众面前。
陈凯歌与郭敬明的“较量”
陈凯歌拍的片段很短才8分钟,场景只有一个教室,可是他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非常严格。
陈凯歌说,他在拍电影的时候,一天只能拍八个有效镜头,在银幕上也就是一分钟左右。这一次在《演员请就位》时间很紧,拍摄时间之间十几个小时,按照他以往的节奏,呈现出来的话,不到两分钟,基本上就是把8天的量挤在1天完成。
工作人员心里没底,跟他说会尽量配合,对陈凯歌来说,没有尽量配合,只有必须满足。
陈凯歌对于演员的要求严是出了名的,他习惯于在拍完每一条后把演员叫到监视器前,看自己的表演。他说这样能帮助演员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,并且能在下一条中做出调整。一遍不行,就再来一遍,沈梦辰就在事后采访说,当时她差点崩溃。
但严格也有好处,组员陈若轩就对陈凯歌在指导演员上佩服得五体投地,直言自己像是经过“高僧”点拨一样。
相比于陈凯歌的8分钟,郭敬明的片段将近20分钟。先抛开他的其它不谈,他对于作品的态度丝毫不掺水。
他的组员宋芸桦就说,在现场郭敬明很拼,每一个细节都会考虑到,细致到道具组在道具里多放几根蜡烛、角落里要放古代的长明灯……甚至当宋芸桦化妆的时候,对于她的眉毛该怎么画,郭敬明也会提出意见。
跟陈凯歌不一样的是,每条拍完,他都会跑到现场,跟演员说戏,跟摄影组、灯光组交代拍摄事宜。之后,他再一路跑回监视器前。
“他是那种跟你并肩作战的导演”,宋芸桦评价郭敬明。
在拍到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,组员黄俊捷找不到状态而情绪低落,郭敬明在一旁安慰他,并帮他找状态。
虽然《演员请就位》讲的是演员该如何演好戏,但实际上演员到底如何演好戏,除了自己的悟性、天分以外,也需要导演在一旁的指导。不管是陈凯歌的严格也好,郭敬明的亲力亲为也好,都是为了让演员发挥出极致。
作为导演个人,他们都人格魅力,能征服大众。
他们还被市场需要么?
笔者,其实并不想讨论陈凯歌与郭敬明所拍作品的好与坏,更让笔者思考得是另一个问题:他们还被需要么?
陈凯歌和郭敬明都是曾经被需要的导演,作为“五代之光”,陈凯歌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,他一直以来的文人情怀为人所称道;郭敬明当初的“疼痛青春文学”影响了从80后一直到00后的三代读者。即便“小时代三部曲”为人诟病,它所掀起的讨论相当空前。
陈凯歌和郭敬明都是中国电影恢弘篇章中都一页。但是现在呢,陈凯歌与郭敬明还被需要么?
从引起惊天差评的《无极》开始,陈凯歌的作品一直都能不让观众满意,他仿佛陷入了一个创作上的怪圈。以他的傲气来讲,不想再次证明自己是不可能的。
如今陈凯歌拍的电影在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之外,又想兼顾到市场的反应。看看他这些年选择的演员,这里不是说这些演员不好,而是像王宝强、黄晓明身上的特质,并没有增加作品的商业属性,而是起到了相反效果。
郭敬明这几年面临转型的阵痛,他的疼痛青春已经过时。曾经市场的宠儿,越来越不受市场待见。
导演这个工种其实非常需要天分,它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。用更直白的话来讲,不是谁都当得了导演。郭敬明可能更适合当一个商人,但他并不适合当导演。他在《演员请就位》里也说,他是个经常被骂的导演。
为什么?作品的质量不行。
等到《悲伤逆流成河》的时候,他开始退居幕后,舍弃了他的三板斧“堕胎、复仇、劈腿”,而是选择“校园霸凌”,演员也不再任用流量明星。虽然故事没有跳脱“郭敬明宇宙”,但已经不算是一部郭敬明电影了。
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导演?
其实,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哪种导演,最直观的例子,就是看一眼中国电影的票房总榜。
除了《复仇者联盟4》,其余9部都是中国电影。这9部电影中,70后有吴京、陈思诚,80后有饺子、郭帆、文牧野,70、80后占据了半壁江山。
再看类型涉及到了战争、动画、科幻、喜剧、探案。除了喜剧之外,其他四种类型都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。
就在前不久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新浪潮论坛上,徐峥说,“中国观众的耐受力、对创新内容的饥渴程度、接纳程度都是非常厉害的。这就给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,你在给关注的故事主题做商业化、类型化处理的同时,也要让内容本身具有现实价值,给大众以温暖和关照,二者缺一不可。”
这句话就好像是给《我不是药神》的最佳注解,它既有类型化处理,也有现实价值,还有温暖关照。导演文牧野不正是今后中国电影最需要的那种导演么?
就像当年宁浩评价文牧野一样“年轻但有清晰的审美方式,电影语言非常突出和完整。”
虽然文牧野年纪并不大,但他对电影的认识很清晰,“电影是大众文化,电影和电影导演的文化责任非常重要,看完电影后,能让观众有面对生活和人生的正面力量是我一直想追寻的。”
文牧野在接受采访时说,他就想拍自己觉得好看的电影,他给自己的定位就类型化的作者导演。电影的娱乐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,只要找对了,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。
除了文牧野,还有郭帆和饺子,他们三个有个共同的特点,对于电影的热爱,郭帆在拍摄《流浪地球》时所面临过的困难,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,饺子导演带着几十家特效公司,硬是磕出来了“哪吒”。
中国电影需要哪些导演?是有想法、有热情、爱电影,有态度,有坚持,有要求的导演。
就如陈可辛在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上说,“电影没有高低,只要你做这个东西的过程中是百分百投入,你用热血去做你自己的电影,和拿戛纳大奖的电影没有区别。”